主講人簡介:
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,社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。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發展人類學專委會主任。在歷史與宗族的相關領域發表有論文:《家與宗族結構關系的再思考》(1999)、《象征資本的再生產——從陽村宗族論民國基層社會》(2001)、《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》(2002)、《家族與宗族》(2008)、《文治復興與禮法變革——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禮的個案研究》(2012)、《宗族與中國社會》(2012)、《“韋伯命題”與宗族研究的范式危機》(2014)、《“文治復興”與民利主義的市場化政治》(2016)等,發表專著《讓歷史有“實踐”——歷史人類學思想之旅》(2019)。
內容簡介:
宋代的“文治復興”是儒家士大夫借皇權推行其道統,以達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一場文化運動,伴隨有深刻的社會禮制變革,并因此將“華南宗族”推向了歷史舞臺。本講座將通過一些歷史個案,特別是華南宗族在明清的文化創造,思考這一場文化運動和社會變革的深刻意義。同時,思考華南宗族在人類學親屬制度研究中的位置,對英國人類學家弗里德曼(M. Freedman)關于閩粵宗族在歷史上形成的“邊陲說”展開批評。